9月30日,清晨的阳光洒向泉城大地,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内,34.328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掩映中格外醒目。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,山东省、驻济部队暨济南市在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广场举行烈士公祭活动,以城之名缅怀革命先烈,弘扬英烈精神,向人民英雄表达崇高敬意和无限哀思。
烈士纪念日,是一个国家、一个城市表达敬意、弘扬正能量的重要日子。在济南这座红色之城,这一纪念活动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,通过庄严的仪式和活动安排,进一步增强城市荣誉感和凝聚力。
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时代,荣誉感逐渐成为人们爱上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今年以来,这样用以城之名的“仪式感”来郑重“表达”尊重的美好在济南时时上演。济南正通过这样极具仪式感的互动,向不同群体致敬,让爱与暖意在泉城不断涌动,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。
以城之名的礼遇
今年是济南解放75周年,也是济南战役胜利75周年。在刚刚过去的济南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日,济南市为第二批寻亲成功的济南战役无名烈士举行立碑仪式。截至目前,济南已累计为103位“无名烈士”找到姓名、成功寻亲,让山河永远铭记烈士英名。
在济南,这个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城市,这些庄重的烈士纪念活动不仅加强了市民的爱国主义教育,也提升了城市的荣誉感和仪式感。
以城之名,致敬为理想献出生命和热血的革命先烈;以城之名,礼遇为城市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、先模、企业家。
人才造就了济南的百业兴旺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济南追梦,他们支撑起济南发展的人才基础。过去3年,济南新增人才数量保持“10万+”,年均增长率超过5%。过去1年,济南新增青年人才13.59万,其中大学生12.3万、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近1.2万。2022年,济南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3.6万,获评“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”,入围“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。
一个城市尊重人才,才会用心去营造尊才爱才的仪式感。济南也在不断用富有创造性与纪念性的方式,去构建城市与人才之间的情感联结,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,让来泉城打拼的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情意——
连续3年为大学生举行毕业典礼,向广大毕业生发出“青春邀约”;举办济南首届“海右人才节”,以城市的名义和专属节日的方式,礼遇人才;举办全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,表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;举行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大会,表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……
这些,不仅体现济南这座活力之城的城市温度,也映衬出济南亮丽的“文明底色”。
以城之名的温度
作为一座青春洋溢的活力之城,济南不仅用仪式感点燃千万人的荣誉感,更用满满诚意的贴心服务让人才扎根济南再无后顾之忧。
济南发布人才政策“双30条”,用真金白银的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。推出“泉城人才服务金卡”,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和每月5000元的生活租房补贴。在就业方面,济南提供了涵盖求职补贴、技能培训、产学对接、专题招聘等全方位的“政策红包”。在创业方面,济南每年提供1万平方米的免费场地,以及创业培训补贴、创业担保贷款、免费创业工位,实行“专业孵化+创业导师+天使投资”全链条扶持。
“济南市将以最大诚意、尽最大努力,为各类人才来济发展创造最好条件、提供最大便利、营造最优环境。”市委书记刘强在“海右伯乐”院士座谈会上的郑重表态,更是代表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态度。
当前,济南正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,全力推进济青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创建工作。引才育才聚才的济南,正用更加贴心的服务让人们从点滴处、细微处体会到城市给予的温暖和感动。
以城之名的热度
有温度,就会有热度,更有发展的速度。
2022年,济南经济总量突破1.2万亿元,6年连续跨越6个千亿级台阶。今年以来,济南经济运行保持“持续向好、量质齐升”的势头。1-7月,在18项主要监测指标中,10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、全省,8项指标增速快于上半年。1-8月,济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.2%,较1-7月、上半年分别提高0.4、1.0个百分点,分别领先全国、全省9.3、6.1个百分点。
有了发展的速度,承载人才发展的厚土才会越发肥沃。如今的济南,产业基础越发雄厚,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,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总量达到1.4万亿元。“创新之城”的新活力持续迸发,济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、在2022数字经济城市排行榜中居全国第6位。作为“科创中国”首批试点城市,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首位,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,中国科学院13家院所项目先后在济南落地,全市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,省实验室3家、省重点实验室112家。
如今,随着强省会建设的不断推进,济南拥有了大展拳脚谋发展的广阔空间,城市未来也有了更多想象力。
城市的仪式感要共同用心营造。未来,期待济南用更多具有“仪式感”的举措与互动,持续向各个群体传递城市的善意和友好,增强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幸福感,提升城市人才承载力和凝聚力。